切換到寬版
  • 廣告投放
  • 稿件投遞
  • 繁體中文
    • 3590閱讀
    • 0回復

    [分享]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原理及其運用 [復制鏈接]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離線991518
     
    發(fā)帖
    1023
    光幣
    10925
    光券
    0
    只看樓主 倒序閱讀 樓主  發(fā)表于: 2010-05-20
    1 掃描隧道顯微鏡(STM) [1,2] 1x=x,lcL  
    `A%WCd60Tc  
    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量子理論中的隧道效應。將原子線度的極細探針和被研究物質(zhì)的表面作為兩個電極,當樣品與針尖的距離非常接近時(通常小于1nm),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電子會穿過兩個電極之間的勢壘流向另一電極。這種現(xiàn)象即是隧道效應。隧道電流 I 是電子波函數(shù)重疊的量度,與針尖和樣品之間距離 S 和平均功函數(shù) Φ 有關(guān): zwU[!i)  
    #R:&Irh  
    )XavhS~Ff  
    V b是加在針尖和樣品之間的偏置電壓,平均功函數(shù),Φ1Φ2 分別為針尖和樣品的功函數(shù), A 為常數(shù),在真空條件下約等于1。掃描探針一般采用直徑小于1mm的細金屬絲,如鎢絲、鉑―銥絲等;被觀測樣品應具有一定導電性才可以產(chǎn)生隧道電流。 {Q37a=;,  
    Bm,Vu 1]t  
    由上式可知,隧道電流強度對針尖與樣品表面之間距非常敏感,如果距離 S 減小0.1nm,隧道電流 I 將增加一個數(shù)量級,因此,利用電子反饋線路控制隧道電流的恒定,并用壓電陶瓷材料控制針尖在樣品表面的掃描,則探針在垂直于樣品方向上高低的變化就反映出了樣品表面的起伏,見圖1(a)。將針尖在樣品表面掃描時運動的軌跡直接在熒光屏或記錄紙上顯示出來,就得到了樣品表面態(tài)密度的分布或原子排列的圖象。這種掃描方式可用于觀察表面形貌起伏較大的樣品,且可通過加在 z 向驅(qū)動器上的電壓值推算表面起伏高度的數(shù)值,這是一種常用的掃描模式。對于起伏不大的樣品表面,可以控制針尖高度守恒掃描,通過記錄隧道電流的變化亦可得到表面態(tài)度的分布。這種掃描方式的特點是掃描速度快,能夠減少噪音和熱漂移對信號的影響,但一般不能用于觀察表面起伏大于1nm的樣品。 |&{S